周六·悦听
用声音触碰心灵
很难想象,一个自称“废柴”的阳江佬竟是一个传奇。
【资料图】
“废柴”是阳江地方骂人的话,形容某人无能,堪比连火都烧不着的烂柴。画家曾华竟谦逊到嘲讽自己为“废柴”,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坦荡、憨厚、朴实,不遮掩,不装面子的个性。
《灿烂的归途》(60×81)
曾华有着武夫的体格,讲话常常像一挺扫射的机关枪,让人一下子听不清他在说什么。然而当你集中精神,你会听到:上到宏观宇宙星河体系,下到地理微观电子粒子,纵观自然百科诸子百家;从能解释的科学到纠缠不清的哲学,再到各种宗教,他都论述得头头是道。并且有很多方面在我的理解中,他的认识甚至超越了一些所谓的“学者”,因为曾华看问题有独到的个人见解,这是最难能可贵的。
作为一个曾经的边防军人,曾华有家国情怀,有担当,有民族正义感。据说,当年的“刺头兵”不怕事也不主动惹事,为了正义敢于出拳打架的“事迹”也早有传闻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部队里,曾华依然坚持儿时的梦想,一有闲暇,还是会拿起画笔畅游艺术之乡。
在这个世界上,但凡有成就的艺术家,他的艺术之路都是奇特和不平凡的。退伍后的曾华再从美院的课堂出来,便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艺术目标——画“山水油画”。他虽然崇尚“弗拉基米尔画派”和苏里柯夫、列维坦等画家,却一心想着立足本土,做一个纯粹的“乡里人”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于是,阳江的山山水水,江流大海,大八珠环上洋东平,望夫岭、闸坡港……甚至很多荒无人烟的地方,都留下了这个“废柴”的足迹,几十年如一日。很难想象,如果没有画家的梦想,如果没有军人的意志,他能坚持多久?所以说,真正的艺术家往往都是天才加疯子,个中苦与乐,常人是难以理解的。
油画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画种,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推进,涌现了无数大师巨匠和代表作品。油画传入中国时间极短,期间不断有中国人去西方学习油画,而有成就者极少,其中原因也许与文化差异有极大关系。正如外国人学习中国画,怎么画都感觉缺乏一点味道,也是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使然。也许,中国人画油画要另辟蹊径,要走中国化的道路才有机会达到艺术顶峰。而曾华提出的“山水油画”正是用中国画的哲学思想去探索西方油画的路径。西方的风景画,强调客观感受,画眼睛所看到的;而“山水油画”强调主观感受,强调“心画”——用层次代替空间,用肌理表现物象的质感,用绿色的主调变奏代替西方的印象派阳光色彩,创造了曾华式的油画艺术语言。这个“废柴”,你不说他是天才都不行。
《道与润》(60×81)
“山水油画”强调的是心中感受。曾华的作品大多是乡间小路、山村、土坡、树林、牛羊、天空、白云……纯纯的乡土气息,产生了独特程式的表现手法,平面构成略带一点装饰性,画面个性化极强。从他的画里,可以听到儿时的歌谣,闻到稻花的香味,感受到晚风的清凉……都是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印象。
在曾华的众多油画作品中,竹子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,特别耐人寻味。在油画作品里,以竹为题材是很难表现的,画得成功而有欣赏价值的作品极少。在阳江的乡村,大多数屋边都种了竹子,有些地方甚至漫山遍野都是,一河两岸、溪边池塘,竹影婆娑,一阵清风吹来沙沙作响,好不惬意。曾华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分为全景式和近景式,全景式的竹林变成了有节奏的乐章起伏跌宕,远山近山作衬托,恢宏取势,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蓝绿色的演变,像是一首抒情的变奏曲;近景式的竹林则蓬蓬勃勃,欣欣向荣,似梦似幻,让人亲近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曾华在创作“山水油画”系列作品的时候,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,大多数画面中间都会出现一条小路,哪怕是崇山峻岭,抑或广阔无垠的田野、村边竹林、土坡树林,总会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。也许这条小路寓意着“天无绝人之路”,也许这条小路代表着憧憬和希望,也许这条小路通向诗和远方。
然而,当我们凝视画面,在路的尽头,仿佛还有一个背着画板踽踽而行的“废柴”的身影……